對于海南來說,今年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,就是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。在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,這也是不少嘉賓、記者們關注的焦點之一。封關之后會有哪些變化?一起來了解。
這兩天在博鰲亞洲論壇上,很多嘉賓都在討論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最新進展,特別是今年要封關運作。
打開DeepSeek,分別搜索不同人群對海南封關最關心的問題,顯示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對生活的影響,包括“出入海南是不是需要通行證”“買東西會不會更便宜”等;而企業(yè)最關注的則是“零關稅”“低稅率”等政策紅利。
那么,到底什么是封關運作呢?
中國(海南)改革發(fā)展研究院院長、海南自由貿易港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:封關,不是管死、管住。封關的目的是為貨物貿易、自由貿易創(chuàng)造條件,比如說可以來海南,通過零關稅,成本更低,貨物自由進出、信息也是有序流動放開。只管物,不管人。這一條特別明確,人是充分自由流動的。
可以明確的是,封關運作以后,境外的貨物、資金和人員等都可以自由進出海南自貿港。境外商品進入海南享受的是零關稅,但從海南想進入內地則需要接受海關監(jiān)管并補繳稅款,不過現(xiàn)在每人每年有10萬元的免稅額度。打個比方,海南就像國內的“國際超市”,外國貨進來不用交稅,但想從海南買東西帶回內地,超過10萬塊錢,就需要申報補稅。
“封關”不代表“封島”,而是意味著海南自由貿易港進一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,向國際自由貿易港邁進。
未來,這里將是貨物、服務、資金、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的“試驗田”,更是規(guī)則制度制定和創(chuàng)新的前沿陣地,通過規(guī)則與機制的“軟聯(lián)通”,基礎設施“硬聯(lián)通”,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“產聯(lián)通”,低碳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“綠聯(lián)通”以及常態(tài)化對話交流“智聯(lián)通”,推動建設自由貿易和包容的經濟全球化。